1
别人没义务提携你,主动才有机会
“趁年轻,多赚钱”这句话年轻人都知道,可总有些人觉得自己一事无成,是因为缺少机会。
一个前同事,经常埋怨组长对他不够照顾,和老板社交聚会每次都不带他一起,好的项目和资源也是没他的份儿。
可他抱怨了半天,也没人同情,因为每个人都知道,在职场,你想要的东西,得自己争取。
雷军在创办小米的时候,曾专门去找马云聊了三个小时,学习经验。李开复初入职场,对公司所有高层进行过咨询。
你会发现,凡是事业有成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:够主动。
今天这个时代,机会转瞬即逝,可能根本等不到你拼实力,就被淹没在人群里。所以,留给你的时间并不多。
未来正在快马加鞭的到来,与其坐以待毙活成柠檬精,不如学会主动出击。
2
合拍的人太少 ,你得学会适应不同的人
在职场这些年,听到过最多的一句抱怨就是,自己运气太差,团队总有猪队友。
这些人的解决方案,简单粗暴:我辞职。
有些人喜欢尔虞我诈,热衷背后使绊子,还有人恃才傲物、颐指气使,还有些老油条揣着明白装糊涂,故意偷奸耍滑,把锅都甩给你,但无论哪一种,你只能调整你自己,去适应别人。
特别是从team member 到 team leader,不是管的人越来越多,是要适应的人越来越多。
自己还是小白的时候,经常吐槽,很多项目明明时间紧任务重,可总有队友花式不给力,混日子的总是开小差,能力不够的又经常出bug,资历深的只动嘴,技术大咖们又脾气大。
可你没办法,就算把团队所有人都换掉,新人还是一样的毛病。
把不同性格的人兼容在一个团队里,用其所长去创造最大利益,是升职路上的必备素质。
你要明白,这个时代,人会越来越有个性,三观也会越来越不一样,你不去学习适应,就只能单枪匹马,丢掉更多机会。
3
你的舒适区,正在拖垮你
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:
主人公曾是电视传媒的风云人物,当年她把单位当成家,玩命苦干,就在领导终于发现她的好,打算让她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,她突然辞职了。
2017年,她重新规划人生,反复权衡利弊,最终决定走出体制,开始学新媒体写作,开了自己的公众号,今年又开始做课程,开辟了新赛道。
听上去是一个转型的成功案例,可一个人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区,离开一份稳定的工作,其实并不容易。
工作中也是如此,这些年,大部分人遇到职业瓶颈都踌躇不前,我仔细想过,归根结底是因为在生活的重压下,拿不出壮士断腕的勇气。
这些年,新商业模式带给传统制造业巨大冲击,其实也给巨头们带来巨大的挑战。
高中同学,在互联网巨头做中层,每天发愁的就是团队成员对市场缺少敏锐度。他说,70、80后这一代人最大的弊病就是,人到中年,缺少对洞见,年轻人喜欢什么,他们怎么玩,你看不懂,就是等死。
在职场,你不自己改变,就会被世界改变。到那时,结果真的只能是人算不如天算
聪明的人,懂得开辟能力蓝海
为了不被时代抛弃,所有人都争分夺秒提高各种能力,有人死磕PPT,有人励志成为PS大神,更有人恨不能一夜之间变成通才。
但大部分人努力到最后仍在原地徘徊,这种情况发生,就是他们能找到自己的能力蓝海。
《蓝海战略2-蓝海转型》中作者提出一个观点:蓝海战略专家不寻求打败竞争对手,他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摆脱竞争上。
简单来说,就是挖掘未知的能力空间。
聪明人从来不下笨功夫,所以懂得躲避竞争。而她的竞争对手,只埋头在红海里厮杀,不得不说,蓝海思维是优秀职场人的一种刚需要
5
靠谱,是逆袭的捷径
“靠谱”这个词一跃成为老板评判员工的新指标,众所周知,所谓的靠谱,必须要做到:凡事有交代,事事有着落,件件有回音。
大学毕业生实习期里,表现得特别靠谱,工作遇难及时请教,随时找他随时在线,从来不用借口敷衍你。
后来,项目经理带他做一个大项目,差点没被坑死,经常找不到人,说是压力大,要冷静一下,再问他工作进度也说不清楚,项目没结束,我就把他 pass 了。
于是,工作久了,你越能发现,人和人之间的差距,并非起跑线的高低,而是输出价值的稳定性。
得到 app 创始人罗振宇,在没有创办脱口秀《罗辑思维》之前,他一直默默无闻,做过制片人,当过主持人。15年他又创办了得到 app,16年正式上线,但喜马拉雅在14年就打开了知识付费这扇大门,想要逆袭谈何容易。
可罗胖每天在他的专栏《罗辑思维》发布60秒新鲜又有趣的内容,成功让得到实现弯道超车,罗振宇因此得到一个爱称“每天60秒的胖子”。
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靠谱,才是职场最大的捷径。
在职场翻山越岭不容易,但只要你自己找对方法,哪怕学历不高,背景不好,同样有机会,比别人更快一点,向前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