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数据的恐怖效应又一次推高,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脸书遭遇泄露用户信息的严重危机。据报料,甚至有可能直接影响了上一次美国总统选举。但是,数据运用真的已经到达让我们无法遁形的水平了吗?
本周封面故事来自硅谷,我们的特约记者采访一些业内人士,普遍观感当然是反对泄露数据,但是这些数据是否就能“操纵美国大选”另当别论。早在2008年奥巴马选举获胜的时候,新闻报道就说他胜在数字团队。他有一群懂得如何运用社交媒体的年轻技术官员,懂得如何精准投放,赢得人心。当时大家的普遍反应并不负面,甚至是欢迎这种“change”,欢迎新鲜血液新鲜方式带来的变化。但是到了特朗普当选的时候,这种“精准投放”变成了令人恐怖的数据泄漏,变成了把选民彻底扒光的手段。然而,获得数据是否能直接影响选票,这两件事情之间其实还隔了一段距离。其中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人的意识是否可以被精准操纵。
目前数据的运用,实际还是非常机械、简单粗暴的。它可以抓取关键词,分析出某种习惯,最终一步是“心理画像”,画出你这个人是什么样子。可是,这种画像常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,因为人做出某个行为,导致这个行为结果的心理可能非常复杂,人类的意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能够获得科学解剖。浮士德当年解剖无数尸体,希望从中找到灵魂,但是一无所获。从中世纪到今天,在解剖意识领域,我们并没有看到突破性进展。这种困惑可以拍成整整一季的《西部世界》。
一个人买某个牌子的汽车,经常去某地消费,在社交媒体上晒什么电影,迅速可以让人推出结论,他大概是一个“中产右翼”,那么数据分析的方法,会推导下一步:这个人恨移民。这或许有60%的概率是对的,但数据无法探知的,或许这个人某天看到一张移民渡轮倾覆的照片,心生恻隐之心。这种情感甚至是他羞于在社交媒体上袒露的。这个人在走向票站的时候,究竟该如何投下那一票,那一分钟发生了多少心理活动,我们都不得而知。
数据分析至今还是硬邦邦的,它可以用来监控,但无法精准深入我们的内心,那些甚至我们自己都无法控制无法理解的情感。但大数据带来的恐怖令人不安。今天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接近未来,于是也就更加焦虑——似乎看见了,又似乎看不清,技术的发展很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
很多人于是告别严肃内容,躲进娱乐,或者,等待4月底《西部世界》第二季开播,让恐怖变得具象,以此消除恐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