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某大学大四学生小覃眼下正忙着找工作,学新闻专业的他,本来很想进电视台当一名记者,但发现机会渺茫,只好退求其次。
小覃爱好体育,读大一时,他梦想着能当一名体育记者,到一些知名网站去“闯一闯”。可后来发现,以他的写作能力,很不现实。一转眼大四了,他只在暑假时,在一家县级电视台短暂实习过。他在南宁一家纸媒完成了毕业实习,但因为当时他忙于准备公务员考试,对实习并不是很上心。
春节后,小覃开始关注各种招聘信息,也投过不少简历,得到两次面试机会,结果都失败了。他分析认为,自己的性格比较软弱,想法有很多,但只适合帮别人完成事情,不适合自己做规划。“在我们班,我算是求职意愿比较强的……”小覃说,很多同学根本就不愿意去求职,大家都有些茫然,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些工作,加上现在传统媒体的岗位大都已经饱和,如果从事媒体行业,以他们的学历似乎没有太大优势。
小覃告诉记者,他现在只想先去企业当一名宣传干事或者综合行政人员,只要不限制专业就行。
和正在求职中有些茫然的小覃不同,去年7月大学毕业的薇薇(化名)选择了“慢就业”。薇薇是大连某大学会计专业2017届毕业生,大学毕业后,薇薇选择回到南宁,将她大学期间没考完的国际注册会计师(ACCA)证书继续考完。然后备考雅思,准备出国留学。
“我读大学时,就已经开始规划毕业之后要出国深造。之所以毕业一年后再出国,一是想继续考ACCA证书,二是多出一年时间学习英语和专业课,为出国打基础,同时也可以对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有个规划。”薇薇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明确,而毕业后的这大半年来,她一直在向自己的目标努力,上课、复习、考试,每天都过的很紧凑。
看着身边的同学或朋友就业后频频跳槽,薇薇颇多感慨。在她看来,目前一些毕业生存在“眼高手低”的情况,自身本科背景一般,专业技能也一般,但是期望得到高薪职业,所以,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多次跳槽。想要达到平衡,她认为毕业生首先要改变心态,再高层的职位都是从基层做起,其次需要加强自身的硬实力,考取相关证书或者提高知识储备,这都是进阶到大公司的“敲门砖”。
薇薇告诉记者,她身边和她一样选择“慢就业”的朋友挺多的。一种是考试型,比如报考研究生、公务员、专业考证,为他们正式工作前,配齐硬件。另一种就是留学型,出国深造再返回国内。
“其实,我觉得大学4年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”薇薇说,她身边有很多同学打打游戏就把大学4年过掉了。作为过来人,她认为,毕业生在大三时,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就业方向。因为大三还没开始正式找工作,还有些时间去准备充实下自己,从而提高自己的硬实力。